当前位置:首页 > 19 > 正文

数字中国建设即将进入快车道

  • 19
  • 2023-03-01 00:20:03
  • 211
摘要: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特约评论员 盘和林...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特约评论员 盘和林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规划》再次引爆社会各界对数字中国建设的关注,笔者认为,在《规划》的推动下,数字中国建设将进入新的发展快车道。

  三个亮点最值得关注

  《规划》是推动我国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方向性、纲领性文件。在《规划》引领下,未来还将出台更加细化的数字中国建设方案,指引数字中国有序健康发展。相较于过去的数字中国相关文件,《规划》在内容上有很大的提升,也有很多亮点。就个人角度看,最值得关注的亮点有以下三点:

  其一、《规划》明确了数字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明确的阶段性目标为数字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也让《规划》实现更具可行性。

  其二、《规划》高屋建瓴地提出了“2522”整体框架,以此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落地。具体看,“2522”整体框架的内容是: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2522”整体框架通俗易懂,更容易被基层所接受,此举让《规划》更具备可执行性,有助于《规划》在基层全面铺开。

  其三、《规划》从基层实际出发,将数字中国和地方绩效挂钩,以合理的激励机制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全面落实。《规划》提出“健全体制机制”“将数字中国建设工作情况作为对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参考。”此举将驱动各地政府积极投身到数字中国建设当中,对数字中国目标的落实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综上,《规划》未来还将进一步细化和量化,但从《规划》本身看,《规划》注重和数字中国建设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注重政策激励,尊重社会客观规律,《规划》在推动数字中国落地方面进行了很多细致的布局,以优化数字中国建设执行环境着手,推动《规划》落地,推动实现数字中国。在《规划》的引领下,数字中国建设必将驶入快车道。

  发展数字经济大势所趋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实融合是我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手段。为什么要全力推进数实融合和数字中国建设呢?

  首先,是因为数字技术是当前实体企业转型升级最为快捷的方式。当前我国实体企业转型升级有一定的迫切性,所以急需一种快捷的方式来实现转型升级,而相比于科技研发,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的融合见效往往更快。通过数字技术和企业销售、管理、供应链融合的方式,能够立竿见影地帮助实体企业实现提质增效降本。通过AI、云计算、显示等数字技术融入到产品服务的方式,能够帮助实体企业缔造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经济、为企业发展增加新动能。

  其次,是因为数字技术是当前中国的优势产业。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四成,位居全球第二,且数字产业发展迅速,中国在数字通信领域的申请专利和研发投入已经居全球首位,在AI、云计算、大数据、IDC、信创等领域,我国企业都处在全球领先位置。中国数字产业发展迅速,中国企业在数字技术上有深厚的积累,这些都是数实融合、数字中国建设的有利支撑。

  再者,是因为数字技术是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AlphaGo、智能物联网、自动驾驶、元宇宙、web3.0、ChatGPT等是最近几年科技领域的热点词汇,这些词汇有个共性,他们都和数字技术相关。信息时代,数字产业繁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数字中国建设是顺应科技潮流之举,助力中国企业跟上信息时代。

  最后,是因为数字技术需要发展的环境。环境分为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软件环境是数字经济规范化的体制机制建设,没有软件环境,数字企业的发展就无从谈起。硬件环境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通信、算力、数据市场等,由于基础设施存在公共属性,所以必然需要着手完善基建配套。

  综上,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是全球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是风口,是机遇。中国只有抓住机遇,才能在未来全球竞争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

发表评论